撰稿日期 Written Date:2017/07/27
人體姿勢如同身體一樣是由不同系統所共同控制,而每一系統又對應到數個不同的關節,而該關節又間接影響到不同肌肉,故此,直接針對系統進行調控可以更有效率地改變多個關節的活動及多條肌肉的收放;但是要如何進行調控,要從何處著手,就先要了解各關節乃是神經(包括皮膚感覺受器)、肌肉(包括本體感覺受器)及骨骼三者的綜合體,根據約翰.希爾頓(John Hilton)於1860-1862年提出的希爾頓氏定律(Hilton’s Law),內容是同一神經幹分支出來的神經不單支配該關節的肌肉群,同時也支配覆蓋該肌肉群的皮膚及關節內部本身,由此可知大腦對於關節活動的輸出控制與感覺訊息的輸入有極高的關聯性,也因此能透過不斷的回饋調整以致身體的律動得以流暢,所以對姿勢的調整治療絕對需要思考如何透過控制或改變感覺訊息的輸入,已達到改變動作訊息的輸出。
經過這幾年的研究,目前得知有三個系統:呼吸(breathing)、眼睛(Eye)/頭(C0C1)及耳朵(Ear)/顳顎(TMJ),這三個系統又分別控制身體不同的部位,有的是脊椎的某一區段,有的是肩關節或膝關節等,所以在治療時,會依照症狀與系統的關聯性來選擇某系統或是該系統內的某一關節進行治療。
治療的概念則是針對系統或是關節進行減壓與加壓(Unload & Load),壓力來源及減壓加壓方式如下表:
壓力來源
|
減壓
|
加壓
|
呼吸
|
增加胸腔內外壓力差來協助呼吸以放鬆
|
阻力對抗增加呼吸強度
|
重力
|
抗重力
|
向重力
|
關節穩定度與活動度
|
增加關節空間與活動度
|
關節負重及阻力或撞擊訓練
|
感覺訊息(眼睛及耳朵)
|
減少所有訊息輸入以放鬆
|
增加正確訊息輸入以刺激
|
由於老化及日常生活中各樣長期的壓力,導致身體接收外在訊息的敏感度降低或是感知覺受器的僵化,而造成身體無法做出適當的調整,比如說上班看電腦久了,眼睛漸漸貼近螢幕造成烏龜頸及駝背而“不自知”,所以當我們藉由減壓先讓身體處在無壓力狀態,也就是讓身體感知覺受器及相關聯的關節放鬆,再加壓給予大腦正確的姿勢訊息與身體承受壓力的能力後,使低下的身體自覺能力(Self-Awareness)提高,便能讓身體姿勢處在較有彈性的狀態,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壓力,如同不倒翁被推後可以回到直立一樣,同理讓原本不認為身體是傾斜的大腦意識到自己的歪斜而自動調整過來。
治療過後,姿勢通常可以透過影像發現有立即性的改變,但往往到了一周後,甚至一個月後,姿勢變化才停止,而且在長期追蹤調查發現,這改變可以持續半年到一年,這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經推測,是由於感覺訊息輸入改變,透過大腦皮質整合,使得動作訊息輸出隨之調整,但整個迴路如同電腦程式一般,需要時間優化,此階段稱為最佳化階段(Optimization Stage),大腦與身體在新狀態下透過不斷的訊息整合與調整以達到穩定狀態,就是最大變化效應(Maximal Effect),姿勢變化便能保持並進入長期效果階段(Long
Term Effect Stage),但要達到這效果必須同時控制會有訊息輸入的不同因素,意即在治療某系統時要對其他系統進行控制,或是治療某關節時要控制其他相關關節或其他系統,因此我們稱這種治療原理為“運動皮質之回饋控制(Feedback Control of Motor Cortex)”,其定義就是透過控制感覺的輸入來回饋控制運動皮質的動作輸出。
總結以上所述,透過運動皮質之回饋控制能夠提高身體自覺能力,且此自覺能力會隨著時間慢慢進步,而這過程會導致身體姿勢下意識地進行自我調整,這不僅讓大腦透過體神經系統對所控制的肌肉產生更好的控制力,也會增加自律神經系統的變異性,使得其所控管的內臟有更大的壓力承受度及更快的回復速度。